燕和大哥常一邊說話、做事,一邊信手就把現採的茶葉放進嘴巴裡嚼,這是茶農採無毒栽植才有的自信。
從年輕時候開始,週間在屏東內埔的公賣局(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上班,假日必回美濃做農事的燕和大哥說起詹家製茶的歷史。曾為古時帝王製茶的詹家從中國過海到新竹竹東,清朝時代遷移至美濃,是最早到茶頂山生活的人家。祖先在茶頂山上發現野生茶,便開始製茶,還種植水稻、樹薯和菸葉,直到距今六十年前,又移下來到龍肚北巷。至今詹家族人到美濃已有七代,多在住家周遭的茶頂山地種茶。
燕和大哥自早即不用農藥,肥料則以麻油粕作堆疊,畢業自食品科系的兒子帛勳也深知農藥對健康的影響,為區隔出無毒栽植,數年前他們買下周圍無人耕作、不會遭受汙染的山坡地,將原來自家附近的野生茶樹移植過去。
燕和大哥的茶園位在名為「凹下」的山坳處,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常年雲霧繚繞,非常適合種植茶樹。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一整片及腰灌木,進到詹家的茶園有如走入森林,燕和大哥以從小務農的經驗,及參考曾在林務局工作的友鄰—清光伯的建議,以不遮蔽陽光、維持半日照為原則,高低錯落種有烏心石、台灣黑檀(毛柿)、樹蘭、墨水樹、九芎、真柏(圓柏)、龍眼、芒果、帝王柚、葡萄柚、柳丁、羅李亮果(山刺番荔枝)、冬瓜、薑黃、山藥、芋頭等等,也有原生的柚木、鐵刀木,不仔細看,很難發現茶樹就在身邊。除了可食作物,他還種了不少觀賞樹種,他特別說種了桂花,上山工作時聞見一絲清香,便可忘記疲累。正因採用對自然友善的農法,山豬、山羌、猴子、蝴蝶和各種鳥都是茶園的常客,燕和大哥和帛勳都豁達地說猴子摘剩、蟲沒吃完的才會進到他們家人的肚子裡。
從茶園回到家,燕和大哥會為來訪的客人泡上自種自製的茶葉,他說比起追求產量的大規模茶園,自己粗放式管理講求的是品質。他正準備退休後全心投入農作,兒子帛勳則已經決定回美濃接手茶園工作,把台灣原生茶種和對環境友善的想法,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
燕和大哥上山採茶必配備有放茶葉的籃子或袋子,和腰間一把用來砍草除枝的柴刀。
|
| 茶樹隱身在錯落有致的山林中 |
| 燕和大哥用自種自製的茶葉為來訪的客人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