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日本孩童的食育與農業風土─南阿蘇村中松小學的食育實踐


文|林芷琪

美濃龍肚國小的黃鴻松老師以食育為主題,在2014年的春天到日本見學四個月,從九州到北海道,共參訪二十所中學、小學及幼兒園。十月初,鴻松老師受美濃八色鳥協會之邀,以「日本孩童的食育與農業風土」為題,分享他去日本的遊歷見聞,吸引許多關心孩童食育發展的朋友聚集到暗埔頭的禾埕上聆聽。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

鴻松老師首先說明了日本的「食」際現況:孩童與家人間的互動不足,常常是自己一個人吃飯;飲食習慣錯亂,外食、速食增加,偏食者越來越多;食物生產體驗不足,對食物生產者、烹飪者的感謝之心越漸稀薄;以及,不重視飲食禮儀,傳統飲食文化傳承減少等等。在此背景下,為改善家庭和學校飲食生活、增進國民健康等目的,日本政府遂在2005年頒布食育基本法,並隨即於各級學校積極推展。
食育基本法以「培養國民終生之健全身心及豐富的人性」為重要課題,其理念為維護傳統良好的飲食文化,及藉由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以促進農山漁村的活性和糧食自給率的提高等等。

而有日本阿基師之稱的服部幸應先生(營養醫學博士、知名美食評論家)另對食育提出三大重點:一、培養能夠分辨、遵守安全食品的能力;二、能夠關心世界糧食的問題;三、能夠實踐飲食禮儀。

一般的老師和家長對於食育的期待則偏重在希望孩童理解「食」的重要性,不偏食、營養均衡,體驗食物生產和烹飪過程進而有感謝的心,了解日本傳統飲食文化,以及認識歲時行事中的飲食議題。


讓大家對日本食育基本法的發展背景及重點內容稍有了解後,鴻松老師以他到訪的一所位在南阿蘇村的中松小學為例,介紹其實踐食育的方法。

南阿蘇村中松小學的食育實踐

位在日本九州中部的南阿蘇村(市町村合併時,為表現接近大自然,仍繼續沿用「村」之稱),以白川水源、阿蘇火山和在2013年獲選為世界農業遺產而聞名國際,是相當受到歡迎的觀光景點,當地觀光協會主推的旅程有里山之旅、湧泉之旅和溫泉之旅。

搭乘小火車從兩面環山的鐵道進入南阿蘇村後,望眼所及宛如世外桃源,翠綠連綿的阡陌良田,其優美景緻,讓當時身在國外的鴻松老師想起台東池上的萬安。

南阿蘇村過去最多曾有十一所學校,現今只剩下一所中學和三所小學。鴻松老師去訪的中松小學共有八十幾個學童,和美濃目前大多數小學的學生數差不多。

中松小學對食育訂定的目標有四大項:

一、以體驗為基礎,利用生活科、綜合學習等課程,以探究型的方式學習解決問題。
二、食育融入各學習領域做橫向連結,並列入年度的課程計畫。
三、和營養師合作,與家庭攜手,有系統地推展食育。
四、藉由推動食育,活化地域的自然與人際關係。

依此,中松小學的食育實踐可分為三大主軸:

一、成立「給食(營養午餐)委員會」

「給食委員會」是由學生組成的自治會,安排各項與食育相關的活動,例如邀請營養師到班上演講並共進午餐,以了解學生喜愛哪些飲食內容;舉辦用筷子挾豆子比賽,訓練使用筷子的能力;演出和飲食相關的布偶劇,或透過食育撲克牌等遊戲學習食育;三、四年級生參觀南阿蘇村學校的中央廚房,並舉辦午餐標語、用餐禮儀等比賽;六年級生在畢業前和各年級學弟妹做午餐交流。

另外,學校每個月會發行「食育通訊」給家長,內容有營養師每月開出的菜單、當地當季的食材介紹、食育相關的活動、學生參與活動的感想等等,讓食育更進一步進到家庭生活裡。

二、「家庭科」的食育活動

日本的小學五、六年級生要上「家庭科」,簡言之,家庭科是培養基本生活能力的課程。課程內容有學習使用縫紉機製作圍裙、織毛線等;在料理學習上從基本的白煮蛋、涼拌青菜,到煎蛋、煮味噌湯、準備早餐的配菜,進階到用傳統炊具(像美濃的烳鑼)煮米飯、製作和家人一起在假日共享的下午茶點心等等,家長參觀日時會舉辦試吃會,請家長寫下心得感想,並登在下一期的「食育通訊」中;還有學習煮開水泡茶招待客人,尤其重視其間的應對禮儀。而家庭科的食育學習內容,會設計成為寒、暑假作業,讓學生可以在家裡實踐,多和家人互動。


圍裙、頭巾、口罩是日本小學生上「家庭科」學習料理的基本配備。

家庭科還會讓學生以學得的營養均衡概念設計菜單並舉辦比賽,入選者將有機會讓全南阿蘇村的學生吃到自己設計的菜單內容。學校的遠足或戶外活動時,要實際動手準備自己設計的便當,在家裡和家長一起製作便當的過程中,學生便可將在學校裡所學的食育知識和觀念傳遞給家長。

除了家庭科的專屬時間,中松小學在各科課程中都可看到食育的連結教育,像是結合理科的植物觀察,種植南瓜收成後做為午餐食材;或是在語文領域中,以食物吃起來喀擦喀擦、唏唏唆唆的聲音,引導學生判斷食物吃起來的口感和美味與否。

相較於此,台灣一般中、小學沒有可進行食育的相關課程時間,雖然目前一星期有三節綜合彈性課程,但很多學校沒有善用,或拿來做補救教學,甚為可惜。

三、「特別活動」和「綜合學習」的你農我農

在「特別活動」的課程時間中,每一個年級都會安排栽種不同蔬菜的班級活動,並採「學產學消」,即採收自己栽種的蔬菜後,送到中央廚房當作全南阿蘇村學校的午餐食材,學生因此得到鼓舞而會產生繼續種菜的意願。鴻松老師以自己服務的的龍肚國小為例,原本偏食的學童只要知道食材是自己種的,像是稻米、青椒等等,當天的午餐就會被吃光光。

再者,也會安排體驗自給自足的學年活動,到水源地提水,用古法生火煮飯,並加進自己種的蔬菜一同料理,然後邀請家長、社區居民一起品嚐。

而為了感謝在特別活動課程中教導大鼓的老師,中松小學的學生會用家庭科學來的廚藝準備簡單餐點,邀請老師共餐表達謝意。

另外,中松小學在「綜合學習」的課程時間,結合社區協助,讓學生實際到田間從事農作。三、四年級種地瓜,五、六年級種稻子,到稻田插秧之前會先在學校模擬練習,插完秧後便在旁邊整理過的田裡玩泥巴仗、抓泥鰍甚至是游泳比賽。學生耕作的水田沒有使用農藥,而是放流鯉魚來除蟲又除草,且自己割稻、曬穀,用自己種的糯米打麻糬,過程中和語文領域結合,學習熊本方言中對各式農具、農法的說法。種稻的收穫除了做為地區內的午餐食材,還送到受311大地震影響的小學,當地的小學生回以感謝信,促成雙方的交流互動。


日本很多學校會配合食育的課程,安排學生到田裡學習插秧。

台日校園大不同

在鴻松老師循序漸進、妙語如珠的分享中,值得一提的還有他此行觀察到台、日校園的多處不同:

一、相較於台灣校園內多是水泥化的硬鋪地,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的校園裡,幾乎都保留有大片的泥土地和花圃,孩童在下課或是上美術課時多會到戶外玩泥土、抓小蟲。這套學習自德國的教育方法在日本已行之有年,玩泥土除了可穩定孩童的情緒,還可培養科學性及創意。

二、日本孩童從幼兒園(0-6歲)開始學習自己準備吃飯用的餐具、桌椅,小學一年級吃營養午餐時就都可以自行打飯(盛飯菜),可見日本從幼教就開始打下食育的基礎;而台灣的小學一年級生在剛入學時,都是由六年級生協助打飯。

三、目前台灣的學生幾乎都是拎著早餐去上學,或是在途中的早餐店吃飽再進學校,而日本人認為一起吃早餐是最適合親子互動的時間,因此他們多會選擇自己在家準備。鴻松老師提到他去日本參訪第一所學校時,跟校長說起台灣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在家吃早餐,媽媽也大多不需要早起為孩子準備早餐了,身為媽媽的校長回說:「哎呀!真是羨慕啊!」不難想像日本的媽媽為孩子準備早餐的費心了。

四、鴻松老師去訪日本之前,先寄發了問卷請各學校回覆,其中一題提到目前台灣校園因過胖或過瘦者太多,正在推動健康促進,請教日本校方如何因應此情形,而日本的學校皆回覆沒有出現這種問題。日本中央政府訂立了學童的標準體位,目前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童都合乎標準,除了飲食習慣,和孩童平日的運動量多寡有極大關係。

日本學校沒有家長接送區的設置,小學生多是自己走路上學,到中學以後才騎腳踏車,而台灣到高中都還設有家長接送區。日本的車禍、綁架等社會事件同樣層出不窮,但無論城鄉寒暑,在都市的大馬路上,或冬日的雪地裡,仍可看到在專用路道上排路隊的小學生,由高年級帶著中、低年級上下學,如此,他們才能在途中和東方白鸛一起散步,聞到路旁正盛開的薰衣草花香,而社區的長輩,為了讓小孩子養成走路的習慣,也會組成導護志工在街角站崗;相對於此,依賴接送的台灣孩童已難以感知冷熱晴雨,也和社區嚴重脫節。

鴻松老師說不久前日本的美濃國小到高雄的美濃交流,提到他們的學生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學,一趟大約半小時,來回一小時,因此運動量足夠,學生的身材都很標準,其附加價值還有對社區的認識、和同學的互動,以及培養自身的獨立性;相較之下,目前美濃的國小在下課時間,還需要透過廣播強迫學生走出教室運動。

五、為和日本校方交流學校午餐的辦理情形,鴻松老師出發前特別請高雄市教育局提供相關資料,從問卷中發現十所學校有九所都提出因為人力不夠,可否不要再續辦午餐,或是希望能增派人力等問題,這和台灣的營養午餐多是由學校自辦所帶來的負擔有很大的關係。日本大多採中央廚房,在同一處煮好後再分送到各學校,如此可節省人力和物力;購買食材、聘請廚師等相關雜務則由地方教育局處理,學校只需專心負責飲食「教育」的工作。

鴻松老師也說明日本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專屬的營養師,南阿蘇村的中松小學因人數在百人以下,因此是和另外一所中學、兩所小學共用一位營養師,由營養師為地區內所有學生的飲食健康、營養把關。當天特別前來參與的南隆國中邱元甫校長補充說道:目前高雄旗美地區只有旗山國中和旗山國小有專屬的營養師,縣市合併後因經費有限,所以採支援制,像是美濃南隆國中的營養師是由鳳山青年國中支援。台灣的營養師除了開立菜單,還要負責辦理營養午餐,包含廚工監督、管控食材的進貨數量和品質,以及烹飪過程的安全問題等等,都是營養師一肩扛起,在分身乏術之下,各學校仍相當欠缺進行食育的資源,這是目前國內的一大困境,而高雄市正在推展國中小學食育計畫,已努力往前邁進。

在食安事件頻傳之際,鴻松老師的分享提醒了我們對食育應當有更多的關注和投入,其間應重視和家庭、社區間的互動,以及了解傳統飲食文化和禮儀,且也正如服部幸應先生所提出的食育要點「培養能自行分辨安全食品的能力」,孩童應從小學習,對所有為孩童選購食物的成年消費者更當如是。


本文同時刊登於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日本孩童的食育與農業風土─南阿蘇村中松小學的食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