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種下地瓜、出水口綁紗網

0824自然田,種下地瓜與持續除螺。黃小姐說應該要再晚一點種,九月後種結果率比較好,現在雨水還多,天氣不穩定啊!她邊念,還是邊準備教我們種地瓜。

前一天先請傑興打了一畦畦的地。為了排水透氣,這樣最適合地瓜生長。


品種是台農67號,地瓜苗需平放,每株之間要有間隙,否則結果時太靠近都會長不好。

自然田的人物寫真

0824自然田的人物寫真

苗栗田鱉米的李璟泓來看看自然田,他覺得也許燒炭坑這裡還有田鱉喔。這位龍貓爸爸,竟然連開車時聽的音樂也是龍貓卡通的原聲帶。太傳神了!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香蕉誘螺法

0823燒炭坑自然田,第一塊秧苗生長良好,第二塊田受螺害較嚴重。


黃小姐,安妹女士在田間管理員出國期間,真是很擔心我們的自然田,連續撿了三天的褔壽螺。特此再感謝(一鞠躬)




李璟泓和他們家的龍貓森林

看過大田鱉嗎?今日邀請苗栗田鱉米重要推手-李璟泓來分享


田鱉是台灣原生種的水生動物,捕食蝌蚪、青蛙等昆蟲維生。早期在台灣農村很常見,後來因為農藥使用與大規模的開發因而慢慢消失。
李璟泓帶來了田鱉的標本

現場傳著觀看著

黃蝶翠谷八月鳥類觀察記錄

高雄鳥會戶外據點每月第4週日黃蝶翠谷(母樹林)賞鳥記錄

日期:2014年8月24日(08:00~10:30)

解說講師:王健得、柯樹恩

參加人員:共44人

紀錄:楊秀豋、劉昭能

鳥種數量:12種38隻(保育鳥種:鳳頭蒼鷹、大冠鷲、朱鸝)
1.洋燕 × 2
2.大冠鷲 × 5
3.樹鵲 × 2
4.五色鳥 × 3
5.鳳頭蒼鷹 × 1
6.朱鸝 × 2
7.蜂鷹 × 1
8.小彎嘴畫眉 × 1
9.白環鸚嘴鵯 × 5
10.灰喉山椒鳥 × 2
11.翠鳥 × 2
12.綠繡眼 × 12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黃鱔出沒注意


昨晚,同事阿斌在自家「泉水窩」水圳邊發現一長一短的黃鱔。

夏季落大雨時,黃鱔常會出現在鄉間圳溝,也吸引許多鄉野達人帶著頭燈,手持網子抓鱔魚。

宋永松老師回憶水圳早期尚未水泥化、農藥未普及時,溝渠裡頭都會有滿滿的黃鱔、白鰻苗,可惜現已不復見過去的盛況。

有一首與鱔魚有關的客家童謠是這麼唱的:

   釣檳彎彎,釣黃鱔。
   釣檳拱拱,釣滿桶。
   釣檳直直,釣冇食。
   釣檳短短,釣核卵。
   釣檳節節,釣團魚(鱉)。

客家童謠裡頭還有許多與農村小動物有關的念謠喔,讓我們一起持續探索。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美濃里山考



幾乎無例外地,對於「里山」的介紹文章開頭都會這麼寫著:

里山倡議源自於日本.....

今日談及「里山」一詞、概念應在地化課題,詩人信手捻來:「里山」要對應「社官」,即會找到本土的解釋。

頃刻,我們開始討論起日本文化乃集大唐文化精華,這「里山」還真有中國文化之味道。

的確,中國古籍《漢書》即已存有「古者二十五家為里,里則各立社」。里即聚落,社為里的祭祀空間。展現出人與土地依存的關係。

【美濃里山講座】李璟泓:我們買了一片「里山」--苗栗田鱉米與龍貓森林


消失近30年的大田鱉,讓苗栗通宵山區的一處山溪田,自此出產具有台灣里山意義的「田鱉米」,李璟泓帶著妻小買下附近一小塊里山生態系的谷津田,讓孩子和眾多野生動物為鄰居,和大自然共處,那對孩子來說有什麼不一樣嗎?

本講座邀請大家用孩子的角度來認識里山,爸媽會問自己要留什麼給孩子嗎?回答問題前,先來認識李璟泓一家人的龍貓森林吧!

時間:
2014年8月24日(星期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竹頭角小學堂(美濃區興隆里興隆一街30號)


相關故事:
我們買了一片谷津田
通霄 77歲老農轉做自然農法,守護夢幻水生昆蟲 大田鱉

除螺招式大募集



自然田插秧翌日,秧苗即已受福壽螺危害,損失六分之一,尤其以下坵最為嚴重。

除了人為補秧之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小秧苗免除螺害呢?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猜題:誰留下的腳印?


八月十七日下午大家一起補秧時,阿斌發現了這排腳印:規則、有爪子。

國維說:鱉還是龜?

請教生態觀察家威庭,威庭說:沒有猜鱉是因為這個腳印很小,而且沒有拖著一條尾巴的痕跡。

幾經討論後。

威庭說:龜鱉的腳印好像真的不一定會有尾巴的痕跡,而且龜笑鱉無尾,鱉尾短短的,走起來可能就是這樣吧。

蜂農士澤說:緊密的外八字尖腳印, 以及沒有尾巴痕跡拖行, 鱉在此路過!

答案出爐了!鱉拜訪了我們的自然田。是來吃福壽螺的嗎?

裡面還有大的鳥與小的鳥,大家要不要繼續來猜猜是哪些鳥來拜訪我們呢?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記0817 旱田撿螺補秧

辦完了日本里山經驗交流工作坊後

剛好是插秧後的第七日,此時秧苗幼嫩,是褔壽螺最喜歡的口感
所以也邀請工作坊的朋友一起下田撿螺補秧

我們的農事指導員-「劉慶進」,我們都叫他劉桑
住在杉林區,務農多年,自稱務農族。
後來才知道,定居在杉林月美里的劉桑,竟然是竹頭角人
在自然田的上方還有他家族的祖墳!晚期才遷至杉林定居
杉林務農族-劉桑,正在協助自然田水路整理





















褔壽螺啃食秧苗令人頭痛,劉桑發展了一套對付的方式
在插完秧後,立即將水排乾,讓習於在水中移動的褔壽螺行動受阻
也減緩了被啃食的機會。

劉桑和在地居民-阿滿講著他對付螺和水路的經驗















原來印象中,「插完秧最需要水!這樣秧苗才能長的好」的概念在此打破
在排乾水後一週內,可在田中的積水坑中找到苟延殘喘的褔壽螺
撿螺,補秧在乾乾的田裡















在乾巴巴的田裡,果然撿起螺較不費力。


孝伸老師的母親,黃安妹女士也全力協助補秧,萬分感謝。
猶如多了一位資深農事指導員,太珍貴了!

黃安妹女士


安妹女士正在教年輕人如何補秧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本事:美濃我庄與里山倡議

這幾年經常聽到「里山」,甚至聽說連建商都把「里山」拿來當作建案的行銷手法,最常聽到的問題也是:「里山」是地名嗎?

多年前NHK曾拍攝一部影片就稱作「Satoyama」,剛開始時公視觀點360翻譯成「秘密花園水視界」,不管是什麼名字,相信看過影片的朋友都對老漁夫三五郎與魚鬥智,以及被湧泉、水圳、琵琶湖、水廚房的系統深深吸引住了,這部片已成為「里山」的典範。

到底什麼是里山?

讓我們以兩張圖來簡要闡明特徵與精神吧!

第一張圖:里山的特徵與概念

重松敏則:環境的穩定才能成就更安定更美好的社會

                                      
本日是里山實作美濃交流工作坊的第一日。

主題演講由重松敏則老師以日本里山倡議發展的歷程爬梳起頭。日本在二戰之後由於燃料革命、都市的擴張、農作的機器化、單一化,里山二次林逐漸被遺棄,許多兒童時期所見到的里山樣態逐步被改變,無人管理的里山成為「雜木林」,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於是,重松敏則1970年代開始,投入里山林木循環的研究,並發動志工來進行環境的整理,後來甚至參考英國BTCV的做法,於2007年成立的JCVN(日本環境保護志工網絡)來進行里山的保育。逐漸扭轉「反對里山」,僅注重「保護自然林」、「都市發展」的社會觀念,讓市民理解保護里山的意義。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記2013年台灣與千葉里山交流互訪


去年八月,我們曾跟著高師大地理系劉淑惠老師、羅柳墀老師以及高雄市政府、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一起組團到千葉里山中心進行拜訪。風間俊雄理事所負責的市原市谷津田里山維護場域,因為地主不願意出售、開發為高爾夫球場,又年高老邁,於是與風間所屬的里山活動團體簽下五年的契約,讓市民來協助進行環境整理、生態教育,用這樣的方式維繫著谷津田的型態。




他們也將我們到訪的記錄放在了いちはら里山クラブ公式ブログ的部落格。


我庄人物:傳福伯

上個禮拜去訪新勤伯,他和我們分享了雙溪開墾的故事,趁著記憶猶新,我們今天去拜訪年輕時也曾到山裡揹過船底樹(柚木)、喜歡到黃蝶翠谷釣魚的傳福伯。

等傳福伯睡過午覺,我們約好兩點半去訪。大夥兩點先到茶行碰面時,傳福伯似乎是迫不及待,已經從住家走出來找我們了。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里山實作美濃交流工作坊(2014/08/16~17)


近年來台灣各地掀起里山里地里海的風潮,然而,大家對於聯合國所推里山倡議中的里山核心概念仍一知半解。美濃近幾年也持續思考與推動里山保育工作,透過學習交流活動、文化田野訪查、實作基地建立等方式摸索經營的平台與制度。

去年,我們曾經透過舉辦「第十屆農村願景會議:從里山倡議看農村與自然的共生對話」,邀請千葉里山中心的理事風間俊雄以及千葉環境情報中心的代表小西由希子來訪,並與台灣各地案例進行了交流。

今年度的工作坊將再次邀請在日本從事里山實踐與研究二十餘年的重松敏則教授,除了實際踏訪美濃的里山實作基地,也分享日本里山案例,帶領參與的志工朋友討論及釐清里山的概念。同時,工作坊亦將針對美濃的里山實踐與維護管理進行討論,逐步摸索思考適合美濃里山的模式。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燒炭坑三分自然田手插秧


中元節是日,靡雨霏霏,上午大家用芋粄敬祖完畢,下午紛紛來到九芎林燒炭坑集合,準備蒔秧。

孝伸老師母親劉黃安妹以前靠著蒔秧養活一家子,今日則扮演我們的田間指導老師。首先是牽線,用八呎長竹竿量測好距離,在南北兩端拉上紅色尼龍繩,然後兩人分配一個區域,一人分別蒔五欉,一欉約五株。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我庄達人:智生伯母


前一日拜訪育種達人林智生阿伯,得知阿婆將在今日打芋粄,為「七月半」(客家人對中元節的稱呼)。

土豆在粉絲頁發了動員令:

“本週日(8/10)是中元節,在美濃的習俗是外地遊子必須回家祭拜,而且一年當中只有中元節期間會製作芋頭粄喔!其他時間是吃不到的,難得有機會可以來學做芋板哦!時間是中元節前一天(8/9 週六)下午四點,地點在美濃的竹頭角木材行附近,也就是教愛鄉伙伴自行育秧苗的林智生伯伯家。他們的糯米是美濃古老的品種「小糯」,跟我們一般食用的長糯米氣味不同,有興趣一起來。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安排芋頭料理的主題。想去的朋友請喊聲!”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看天田等水打田




這天,元鴻在田邊OS:

燒炭坑自然田的上坵,因為水量不夠打水田,若硬要打會打不平,大圳水也沒來了。看來得用抽水機抽山溝水應急,不然就期待下午下一陣大大雨......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我庄人物:智生伯


七月時,我們曾經邀請智生伯為燒炭坑自然田指導育苗方法,為更了解智生伯的農作知識和技術,這一天我們一早就到竹頭背去請教。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榕樹窩臨暗食堂本事

「榕樹窩臨暗食堂」因著「里山」的概念而起:靠山吃山。榕樹窩二羊農莊的主人--阿善,本著健康的食物來自農村的想法,希望以在地食物、料理號召大家相聚,品嘗的同時,也想請大家一起來幫忙找出屬於在地獨特的料理和食材;即使不住在山邊,美濃當季在地的食材或料理也是本食堂所期待的!

農村有著最好的食材,而農家人有看家的本領變化著這些食材,榕樹窩是美濃山邊的一處炊煙之所,期待和大家為食而聚,可以一起覓食、一起煮食、一起共食,用味蕾、用心品嘗美濃山的味道。

我們預定每兩週聚會一次,一人一菜,依季節變換主題,歡迎饕客,更歡迎鄉野大廚。


臨暗食堂首聚:山中好筍


今日食材重點:筍子。

阿善今天早上去榕樹窩山邊砍了「巨筍」煮成了清甜筍湯,此種品種名:「巨筍」,我是第一次聽過。大家形容此種筍體型壯碩,直徑可超過五十公分,據說加工醬筍類是最佳的選擇,因為毛孔小,入味較均勻。但在美濃很少拿來食用,原因不明。



Q毛今天炒了酸筍,品種是「綠竹筍」,因為不像其他的筍類帶苦帶澀,大部份拿來作沙拉涼筍,惠文說真是太奢侈了。作法是先削成約0.3公分的厚度,泡在水裡慢慢會變酸,Q毛說想吃酸一點就泡久一點,起碼泡個兩星期,要炒的時候拿出來用滾水燙過,他用自製的豆鼓辣椒快炒。炒的微辣鹹香,真是下飯好物。



「綠竹筍」做沙拉涼筍要整支連殼下滾水煮四十分鐘,再拿出來放涼,冰在冰箱,想吃再拿出來去殼切塊。千萬不可以煮好切好塊再進冰箱,甜度會不斷流失。

今日還談了一些有趣的食材故事。也開始醖釀下次的聚會吃什麼好呢?

主食:柴燒飯


臨暗食堂首聚合照。

耆老訪談:新勤伯


四年前因為採訪《美濃民俗植物誌1》的因緣,帶著女兒Akiki認識大埤頭的新勤伯和鳳招伯母,他們在維修樹椅和吹樹葉的身影常出現在我的母樹林印象中。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到貢寮水梯田交工


去年我們與旗美社區大學共同舉辦了「第十屆農村願景會議」,議題即是里山。當時特別邀請了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韻如來分享貢寮經驗,那時她帶著恩豪、博聞前來參加。今年我們終於有機會一起去現場學習了。

貢寮與美濃一個位於東北,一個位於西南,相隔300公里,兩地是台灣的對角線。因為橘子老師、紋翠老師的情誼,我們也有幸聽到更多、學到更多。這個拜訪是紮紮實實的交工,我們一早就在溪邊享用早餐。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果然紅鄉野學堂: 大愛台-蔬果生活誌-返鄉務農-連結土地與自然-20140802

果然紅鄉野學堂: 大愛台-蔬果生活誌-返鄉務農-連結土地與自然-20140802: 大愛台 - 蔬果生活誌 - 返鄉務農 - 連結土地與自然 -20140802   封面故事要帶您來看看,羅元鴻與蔡佳蓉夫婦,從都市返鄉下田耕作,並推廣家鄉特色與創 ­作結合的生活故事。 影片連結請點入 : http://youtu.be/9AxsnKk...

認識果然紅鄉野學堂


Green雜誌為元鴻與佳蓉所拍攝的劇照。

今天讓我們來認識咱「燒炭坑自然田」的田間管理員--果然紅鄉野學堂。

時尚農婦、農夫是大多數人對蔡佳蓉與羅元鴻的第一印象,六年前回到美濃廣林茅窩,接手父親留下的木瓜園,原本只在姊姊水果攤寄賣,不過碰上產量太多,就要天天開小貨車跑3 地方去銷售;如果遇到客人少,眼看滿滿黃木瓜躺在車上,賣不完的等待,更覺得焦躁不安。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燒炭坑三分地實作基地本事與插秧活動預告




這塊實作地點位於舊名九芎林的廣林里,更小的地名是燒炭坑,過去這裡的住民利用九芎、相思燒煉成木碳而得名。三分地原本是一塊魚池,後來由高雄鳥會理事朱志堅買下,2011年來參加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研討會,因緣際會之下媒合了當時正在尋找新耕地的元鴻、佳蓉夫婦來種植、管理。

有感於農法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高度關聯,加上美濃三面環山,森林邊緣的農田也藴涵了許多生物多樣性。透過多次討論,今年七月,我們與元鴻、佳蓉的果然紅鄉野學堂決定共同合作,由團隊租用三分地,並由元鴻擔任田間管理員的方式一起來進行傳統農法的學習與試作。